盘点| 2019年中科院院士初步候选人中的脑科学家们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于1月1日同时启动了2019年院士增选工作。中科院将增选71名院士,工程院将增选不超过80名院士。3月份,国内多个全国学会和多个省级科协已经陆续公布各自推选出的两院院士候选人名单。2019年8月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通信评审工作已经结束。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中科院官网公布了初步候选人名单,共181名。
下面,一起来看看已公布的初步候选人中,从事脑科学研究的有哪些呢?
胡海岚
研究方向:
正常情绪的神经编码机制
异常情绪(如抑郁症)的神经环路及分子机理
社会竞争的神经环路机制
简介:
胡海岚,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医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执行主任。毕业于北京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冷泉港实验室博士后。2008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担任研究员。2015年5月加入浙大。主持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并作为骨干参加了科技部973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的研究工作。致力于研究情绪与社会行为的分子与神经环路机制,近六年来在情绪的神经编码、抑郁症发生的分子机制、以及社会等级的神经基础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既有理论意义又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系统性原创成果。在Science、Nature、Cell、Nature Neuroscience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获得的荣誉包括中科院优秀导师奖(两次)、明治生命科学杰出奖、赛诺菲优秀学者奖、 第十二届中国女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培养多名优秀博士毕业生,共获得国家级最高奖学金 10人次。
主要研究成果:
胡海岚教授在情绪、抑郁症的分子机制、社会竞争的神经调控等脑科学前沿方向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建立实验室后近十年来以独立通讯作者在该方向发表3篇《Science》、2篇《Nature》等论文。
正常情绪的神经编码机制
在近一个世纪神经生物学在感觉系统的神经编码问题上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然而,内在的情绪在大脑中怎样被表征、被编码的问题仍远未解决。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我们在同一个动物脑中利用神经元活性标记分子c-fos同时标记两种不同的情绪环路,比如由吗啡注射所激活的快感与足部电击所活化的负面情绪的神经环路。利用这一双标记技术我们在大脑的不同脑区观察到多种独特的表征形式,为后续的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使在单细胞层面和全脑范围同时考察两种不同刺激在同一动物脑中的编码模式成为可能。
异常情绪(如抑郁症)的神经环路及分子机理
抑郁症影响着千万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表明: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继心脏病之后影响世界人民健康的第二大症患。在全世界范围内至少有10%的人口受到过抑郁症不同程度的困扰。我们的课题关注和负面情绪密切相关的大脑核团-缰核。通过高通量定量蛋白质组学的方法,我们已系统筛选出在抑郁动物的缰核中有异常表达的基因。在此基础上, 我们将结合药理学, 脑区定点的基因操作进行在体研究,验证候选基因在抑郁行为中的作用。
社会竞争的神经环路机制
社会竞争和等级行为是具有社会性动物群体中几乎最基本的行为范式。它利于群体的稳定性,并且根据等级位置对个体的多项生理指标和健康状态有显著的影响。关于社会竞争调节的神经环路机制所知甚少。我们前期的工作表明在大脑内侧前额叶皮层增强神经元的活性可以增加动物的社会竞争;反之,降低该脑区神经元活性会导致竞争行为的减少。这些证据强烈提示了该脑区所调控的性格特质对于社会竞争和社会地位决定具有重要作用。我们正在利用光遗传学来近一步解析内侧前额叶皮层上下游参与社会地位调控的神经环路。
简介来源:
浙江大学官网 https://person.zju.edu.cn/hailanhu
骆清铭
研究方向:
从事信息光电子学与生物医学交叉的学科——生物医学光子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通过光电信息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在光学表征、光学检测和信息解析三个方面实现了突破,在光学分子成像和神经光学成像两个方向上做出了系统性、创新性贡献。历时十余年,他率领研究团队首次获得了亚微米体素分辨率的小鼠全脑高分辨图谱,成果发表于Science并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首次展示了鼠脑轴突的长距离追踪,为实现单神经元分辨水平的全脑三维可视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研究手段。
简介:
骆清铭,男,1966年出生,湖北蕲春人,1986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技术物理系红外技术专业。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海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物医学光子学”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负责人。1999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首批),2000年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7年当选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SPIE Fellow);2012年当选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IET Fellow);2014年当选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2016年当选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会士(AIMBE Fellow)。
主要研究成果:
3、从2002年起带领课题组艰苦探索全脑结构的高分辨光学成像新技术新方法。建立了完整鼠脑的亚微米级三维结构图谱,论文于2010年12月在Science发表。解决了高分辨快速切削光学成像、厘米量级完整鼠脑的光学标记和高分辨三维数据集的构建等系列关键问题,提出用反射成像取代传统透射成像的方案,攻克了高分辨快速超薄切削成像中长期存在的“颤振”技术难题,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Science配发的评论指出“来自中国的研究团队竭尽全力地创造出迄今为止最精细的小鼠全脑神经元三维连接图谱…所提供的数据和全新的自动化脑图谱获取仪器将会为未来研究提供重要基础…这个新的脑图谱项目与近期另外几家单位的工作相似,但都没有达到中国研究成果的精细程度”。该论文由骆清铭教授带领的科研组在校内独立完成,无任何合作单位。Science Express和Nature China先后在“Highlights”专题报道。 该成果入选“201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简介来源:
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官网
http://bmp.hust.edu.cn/info/1151/1371.htm
马兰
研究方向:
分子神经药理学。采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行为药理学和遗传学等技术深入研究神经递质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和精神药物成瘾机制。
简介:
马兰,女,汉族,1958年9月生,山西平定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获得者。现任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院长、基础医学院药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Neuropharmacology等学术刊物编委。
主要研究成果: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β-arrestin的核信使功能和成瘾性药物调控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学机制,揭示了药物作用的新途径;发现GRK和β-arrestin在学习记忆和药物成瘾中的关键作用并阐述了其分子机制。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6项,入选2005年度中国医药科技十大进展新闻和2005年度上海十大科技进展,两院院士评选的2011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2011年度上海十大科技进展;主讲的课程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所指导的博士生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被复旦大学研究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导师”。
代表论文
Liu X, Ma L, Li HH, Huang B, Li YX, Tao YZ, Ma L* (2015) . β-arrestin-biased signaling mediates memory reconsolida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2: 4483-4488
Chen YJ, Wang F, Long H, Chen Y, Wu Z, Ma L* (2011). GRK5 promotes F-actin bundling and targets bundles to membrane structures to control neuronal morphogenesis. J Cell Biol. 194: 905-920
Wang L, Lv Z, Hu Z, Sheng J, Hui B, Sun J, Ma L* (2010). Chronic cocaine-induced H3 acetylation and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 of CaMKII in the nucleus accumbens is critical for motivation for drug reinforcement.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35: 913-928
Li Y, Li H, Liu X, Bao G, Tao Y, Wu Z, Xia P, Wu C, Li BM, Ma L* (2009). Regulation of amygdalar PKA by beta-arrestin 2/phosphodiesterase 4 complex is critical for fear conditioning.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6: 21918-21923
Kang J, Shi Y, Xiang B, Qu B, Su W, Zhu M, Zhang M, Bao G, Wang F, Zhang X, Yang R, Fan F, Chen X, Pei G, Ma L* (2005). A nuclear function of beta-arrestin1 in GPCR signaling: Regulation of histone acetylation and gene transcription. Cell. 123: 833-847
简介来源: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官网
https://iobs.fudan.edu.cn/99/11/c17295a170257/page.htm
王拥军
研究方向:
脑血管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关键防治技术与体系建立的相关研究。
简介:
王拥军教授,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北京学者。政协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常务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神经病学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脑卒中研究所所长,北京脑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转化医学脑血管病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脑肿瘤注册登记研究平台科学委员会副主席,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学科建设与科研管理分会委员会委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高血压管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机器人医师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执行副会长。
主要研究成果:
王拥军教授团队在国内率先推广卒中单元,牵头发布我国第一部脑血管病指南和行业标准,建立了第一个适用于中国人群的脑血管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分型,将规范化诊疗技术体系推广至全国2500余家医院,先后在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治疗新方法的创立、精准治疗方案的建立和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体系的创建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研究成果。这些新技术、新模式的提出和实施,使得脑血管病的病死率相对降低39%。他紧密围绕临床需求开展临床研究,明确提出我国脑血管病适宜且需重点干预人群是“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并创造性提出抗血小板治疗的新方法,即在发病后24小时的时间窗内,启动中低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靶点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短程应用21天(简称为CHANCE新方法),多靶点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新技术,使高危患者卒中复发风险显著下降32%,且未增加出血风险。成果发表在医学领域顶级杂志NEJM,引起国际同行广泛关注和认同,入选该杂志“2013年度国际医学领域重大进展”和Lancet Neurology“国际脑血管病领域年度八大进展”,改写了中美英等多国指南和教科书,成为国际脑血管病领域预防复发的主要药物基石之一。他精益求精,发现氯吡格雷在人体内代谢与CYP2C19基因表型显著相关,基因表型正常患者应用上述新技术,获益可额外增加17%,被评为国际脑血管病领域年度五大进展之一。王拥军应用药物基因组学技术,发现ABCB1等系列关键基因的表型差异显著影响CHANCE新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成果发表在JAMA、JAMA Neurology和Circulation等杂志,入选Nature Reviews Neurology“脑血管病领域2016年度五大进展”,被抗血小板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奠基人Tabassome Simon教授评价为引领“精准治疗时代”的到来。基于上述成果开发的快速基因检测技术已实现产业转化并申请专利。
王拥军教授自1994年开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完成了颈动脉粥样硬化客观定量评价;1998年发起并组织了北京神经病学学术沙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脑血管病临床指南;2001年建立了国内第一家标准化卒中单元;2002-2005年完成了“北京市组织化卒中防治系统”的研究,在全国展开卫生部中国卒中中心培训项目的研究及实施;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2006年以来重点从事脑血管病转化医学和脑血管病医疗质量促进,主持科技部、教育部、“973”重大项目;主持成立卫生部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启动脑血管病诊疗技术规范化应用“金桥工程”;同时,受科技部委托,作为编写专家组组长负责组织编写十三五“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研发计划的实施方案和指南。作为总负责人主持国家脑血管病“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脑血管病重大新药创制临床评价平台,国家/北京脑血管病临床资源和样本库,北京脑血管病2020科技项目。他着眼我国重大慢病临床和科研需求,长期致力于脑血管病规范化防控体系的创建、实施和推广。目前已发表SCI论文227篇,累积影响因子1072.46,他引2532次,被爱思唯尔Scopus数据库检索分析证实,是脑血管病领域(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研究主题)近5年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均名列第一的学者。
简介来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官网
http://www.bjtth.org/Html/Doctors/Main/Detail_1057.html
恭喜各位教授 !
小编能力有限,整理如有遗漏,请留言告知,谢谢
前 文 阅 读
1,Nature Methods:打破局限,研发抑制性神经递质荧光探针iGABASnFR